|
(研修论文)
从高低语境的角度浅看中国和日本
2014.8.21
北京外国语大学 周 怡
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曾提出高语境传播和低语境传播的概念。"高语境文化下的传播,绝大部分的信息蕴藏在物质语境中,或是内化在个人身上,而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因此,在理解说话方的意思的时候,不仅要听讲话内容的本身,还要注意对方的眼神、表情、动作以及信息的背景和脉络。这种沟通方式要求交流双方具有共通的知识经验、价值观、文化习惯。一般,高语境文化的国家历史比较悠久,有着复杂的文化。典型的国家有中国、日本等。与此相对的低语境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语言承载大部分信息,主要依赖于语言完成沟通。典型的国家有美国。
下面,我想从高语境和低语境的角度看看中国和日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和日本一直以来都是以农业、渔业为主的共同作业的方式谋生。共同作业能让彼此关系密切、互助信任,有着相近的习惯、经验和背景等。因此,即便对方话没说全,或者表达比较含蓄,也能根据当时的状况和相关经验给予反应。
中国的诗词中就有很多借景抒情、不直抒胸臆的例子。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全篇虽然没有直接表达离别、惜别之情,但是前两句里"故人"、"辞"交代了背景,后两句"孤"、"唯"等字眼了里已经蕴含了相应的感情色彩。再看日本的短歌。阿倍仲麻吕之作:天の原 ふりさけ見れば 春日なる 三笠の山に 出でし月かも。作者当时在唐留学,此歌为回国前的送别会上所作。公认较好的译文为:翘首望长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虽没有露骨的思乡之情流露,只是将眼前的月亮与以前在家乡看到月亮相重叠,但是我们也能读出作者的乡愁。
从流传下来的古代文化中,可以看到,中国和日本对言语的处理都显委婉含蓄。人们对含蓄语言的理解能力较高,总是不断进行言外之意、话外音、话里有话等的解读。
汉语里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说法。既指深奥抽象的事物无法用言语说明,只能用心揣摩领会,如禅、道。也能用于情况微妙、不便说明的情形。"我只能说这么多,剩下的靠你自己理解了。"——带有对听话者的期待。
表面意思和实际意思匹配度不高也是很常见的情况。听起来对方只是在讲"A",但实际要传达的却是"B"的信息。比如拒绝、批评、提意见这类会让别人感觉不快的情况就会常常用到这样迂回婉转的说话方式。
此外,中国和日本在人际交往中都有说客套话的习惯。比如分别的时候常说"下次再来玩啊""再找时间一起吃饭啊",但是往往这个"下次"总是遥遥无期,难以实现。如果是习惯高语境的人,一般听了就过了,不会特别纠结这一句话,但是换成习惯低语境的人,就会对这个"约定"有所期待。
一般来讲,高语境的沟通总是很考验听者的解读能力和推理能力。人们之间有一种看不见的默契,在交往沟通中需要有一定的敏感度。与此相对,低语境的沟通过程中,如何能让听者正确理解自己的意思是说话方的责任。因此,直截明了的表达方式和逻辑性阐述比较受欢迎。
至此,可以看到中国和日本在沟通方式上都有明显的高语境色彩。然而十分有趣的是,日本人的时间高度组织化,但这却是低语境的特征。
下面简单比较一下中国和日本在时间观念上不同的表现。
一直以来都有"日本人将时间卡得很准"这种印象,实际体验了日本生活以后,这个印象并没有发生大的转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便是电车。发车时间具体到秒,延误1分钟以上提示板便会显示相关讯息,车站工作人员也开始广播对乘客道歉。每个车站都会为乘客提供该站电车的所有发车时间表,尺寸便于携带。另外,不仅是电车、地铁能清楚查到发车时间,连巴士站牌也会写明几时几分。这在中国的巴士站牌是基本见不到的。在中国,大家都不清楚巴士到站的具体时间,大部分时间都只能干等着。
日本的公共交通工具如此讲究时间的精确,也为日本人安排细化行程提供了强力支持。说起行程,总会想到日本人几乎人手一本的效率手册。一般比较大的书店里都会设一个效率手册的专台。有关效率手册的使用技巧的实用书也是让人目不暇接。日本人对时间、计划的重视恐怕并不亚于低语境文化的国家。常常在行程表能看到10:08这种具体的时刻。与此相比,中国人相对来说没有那么敏感,说时间的时候也习惯上加个"左右"之类的模糊性词语。
还有一点,日本人一般会避免计划的调整和变更。而中国人对计划的处理比较灵活,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做判断。即便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安排,只要眼前出现需要优先的约定、邀请、事件,那么后面的安排会在权衡下被推后。还记得以前,中国人给外国人印象总是:时间观念不强,不够守时,没有预约意识。诚然,在工作上,我们需要基本的守时观念和效率意识;但是在生活上,随机应变的时间处理会有利于人际交往。因为,你常常会受到突然到来的邀请。大多数人在收到朋友、亲戚、工作伙伴的邀请时,除非火烧眉头的紧急工作,不然一般都会放下原本安排好的自己的学习、娱乐计划。这是人之常情,不想扫兴。再加上推辞的次数多了,渐渐的对方也不会来邀请你了。所以,如果能在时间的安排处理上游刃有余,把自己既能维持好人际关系,又不会影响私人的安排。
以上,中国和日本虽然都属于高语境文化的国家,但是时间观念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可以归为近代化进程的差距。其实日本早前的时间观念并没有现在这么强,但是随着闭关锁国的结束,铁道和工厂的建立,美国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引进,加上高度经济成长期中一直信奉"效率就是生命",严格的时间观念已经扎根。相对的,中国虽然也有建造铁路和工厂等,但是近代化并没有像日本这么彻底,工业化的加速起步也相对较晚,关于时间管理、效率的意识也是近二三十年才被逐渐重视。
在全球化的初期阶段,由于国家、区域之间的文化背景不同,无法进入相同的语境,所以低语境的沟通方式适用于目前的跨国交流。加之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交流的势头强劲,不同文化之间进行碰撞、融合,再往后,我们将很难简单的归纳某一国的特征。如果对全球化的最终阶段进行大胆的推测,可能所有文化的融合在一起,变成一个终极高语境的社会。我并不希望它发生。正因为彼此之间有不同,才能给予互相刺激、启发,在那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以,我希望中国和日本都能在各种文化的冲击面前平衡与传统的关系,坚持各自独特的文化个性。对于一个学习语言的人来说,像这样能够对中国和日本的文化进行比较,不仅能更好理解日本,对一直以来没有特别注意的自己国家的文化习惯也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能够不断拓展新的视野,我更欢迎彼此更多不一样的东西。
以上
★ 发表会光景
★ 发表会资料
日本語版はこちら|▲page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