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论文)
由中国传入日本之物在日本的发展
2016.8.29
北京外国语大学 卢雨聪
中国和日本同作为东亚国家,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有着密切的交流和联系。这密切的关系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上千年的交流逐渐加深而成的。
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第一次出现有关日本的记述是在《汉书》中的"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公元前1世纪左右的日本——倭,尚处于100多个国家分立的状态,并定期向位于朝鲜半岛的乐浪郡派遣使者朝贡。除此之外,《后汉书》的"东夷传"、《三国志》的"魏志倭人传"等史书中也记载了早期日本和中国之间的交流。由此可见,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已经持续了千年。
日本的飞鸟时代(公元593-710年),日本向中国派出遣隋使、遣唐使,将当时国力发展的大国唐朝的文化、制度等等带回了日本。例如,日本最初大量生产、广泛流通的钱币"和同开珎",就是仿照唐朝的"开元通宝"而成的。而日本平城京(奈良时代的京城,地处今奈良市西郊)的城市布局,也是以唐朝首都长安为范本来建造的。除此之外,从茶叶、筷子、陶瓷等日常用品,到节气、节日等民俗习惯,还有以儒学、佛教为代表的文化也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这些东西在日本生根发芽,渐渐地普及到了一般的日本民众的生活中去。但是,经过千年以上的时间,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事物也随着日本本土的风俗习惯而产生了变化。
在此,我想举出两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一、筷子
筷子是日本和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日本人的饮食生活中是不可欠缺的。但是,这筷子,本身是由古代中国传入日本的。
中国的史书《魏志倭人传》中,有着公元3世纪左右关于日本人生活风貌的记载。
"倭地温暖,冬夏食生菜"、"食饮用籩豆,手食"
从这一记载来看,当时日本人并没有用筷子、勺等餐具,而是用手来进食。另一方面,日本的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等,虽然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有关筷子的记载,但是并不是作为餐具,而是一种祭祀时用的器具。
那么,筷子到底是从何时开始在日本作为餐具普及的呢?关于筷子的起源众说纷纭,相传最早采用筷子进食的是圣德太子。日本推古天皇8年(公元600年),圣德太子向当时发达的中国(隋朝)派遣了使者,遣隋使在中国看到大家用筷子进食,并在回国后报告给了圣德太子。之后,隋朝的使节团出使日本,如果被使节团知道日本还在用手抓来吃饭,日本难免会被认为是未开化的粗鄙之国,如此便很难与隋朝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因此,圣德太子紧急在朝廷内下令使用筷子进食。由此,筷子在日本扎根,在公元8世纪左右,渐渐普及到了一般百姓的家中,并成为了日本饮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筷子本身是由中国传入日本,但是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中国和日本的筷子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是由于两国饮食文化的差异而造成的。
在中国,吃饭时大家围坐一桌,从同一个盘子中夹取菜肴,为此中国的筷子普遍较长。而在日本,菜肴被分装成一人份,每个人面前有自己独立的餐盘或餐桌,并不需要使用过长的筷子。另外,与中国的筷子相比,日本的筷子前端比较尖。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餐桌上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鱼类,为方便在吃鱼时挑刺,日本的筷子前端大多比较尖,这正符合日本的饮食习惯。除此之外,用餐时筷子的摆放方式也不同,在日本会将筷子横着摆在自己的面前,而在中国则会将筷子竖着摆放到餐盘的旁边。
另一方面,虽然两国的筷子形状不同,但与筷子相关的礼仪有很多是相通的。比如,"不得在菜肴上乱挥动筷子"、"不得用筷子穿刺菜肴"等等,在日本也是有相关的礼仪。以及,在米饭上插筷子被认为不吉利,这一点也是共通的。但是为何不吉利,在中日两国的说法又是不同的。在中国,米饭上插筷子,看起来像给去世的人烧香,因此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而在日本,在去世的人的枕头旁边,会摆上一碗饭,并在上边插上一双筷子,称为"一膳饭",因此在平时同样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如此,本是由中国传过去的筷子,随着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日本自己的饮食文化。
二、汉字
在日语的表示方式中,有汉字和假名两种方式。直至今天,日语中也兼用着两种表示方式,在报纸以及一些正式的文章中汉字也在被广泛运用着。不仅汉字是古代中国传入日本的,就连日语中独有的假名,也是以汉字中的偏旁部首为参照造出来的。
关于汉字是何时如何传入日本并没有确切的说法,但是相传汉字书目正式传入日本,是应神天皇15年(公元285年)《论语》、《千字文》的传入。之后,在贵族及官员中汉字渐渐普及,到明治时代以后一般的日本百姓也开始学汉字。
但是,虽说同是汉字,现在中日两国的汉字可说是大不相同。
首先,是汉字的读音不同。日语中,经常有一个汉字对应多个读音的情况,汉字的读音也大体上分为"音读"和"训读"两种。音读是模仿汉字的中文读音,并且根据汉字传入日本的时期不同,分为"吴音"、"汉音"和"唐音"。例如,"行"这个汉字,在日语中的"行列"、"银行"、"行灯"里读音都是各不相同的。这三种音读的读法,很容易被误认为"吴音"就是三国时期的读音,"汉音"就是汉朝时期的读音,"唐音"就是唐朝时期的读音。而实际上,"吴音"的"吴"并不是指朝代,而是公元5~6世纪中国南方地区的"吴"。"汉音"是公元7~8世纪随着遣隋使、遣唐使传入日本的,指唐朝京城长安居住的汉民族的发音。而由于唐朝发达的国力以及其巨大的国际影响,在唐朝之后"唐"便代表了中国,因此那之后由中国传入的读音统称为"唐音"。
另一方面,"训读"的读音多是将日语中原有的读音,放到了与其意思相对的汉字上。在汉字传入日本之前,日语也是存在的,只是仅仅作为一种口头的交流语言,并没有文字。汉字传入后,将原有的读音与汉字一一对应,便是训读。
其次,汉字的书写方式也不同。日本的汉字与中国大陆如今通用的简体字有着明显不同,其中大多是由于简体字简化太多了。而日本的汉字其实也经过了简化。比如,"国"一字,在古代汉语中写作"國",而现在中文和日语中都写作"国"。但是随着简化方式的不同,中日之间也产生了很多书写方式不同的汉字。比如"樂",在日本被简化成了"楽",而在中文的简体字中,被简化成了"乐",而香港、台湾等使用的汉字中,依旧写为"樂"。除此之外,也有很多相像却在细微之处有着不同的汉字。比如"画"与"画","冰"与"氷"等。
另外,即使写作同样的汉字,在中文和日语中有着截然不同的意思的情况也有很多。比如,同写作"床",日语中表示地板;"汤"在日本经常出现在温泉等地方,而在中国却是指吃饭时喝的汤。以及,汉字写作"手纸"在日语中是书信的意思,而"娘"则指的是女儿。如此造成的误会,以及受到文化冲击的人也有很多。
汉字本身是由中国传入日本,而在近代,也出现了日本的和风汉语逆输出到中国的现象。在近代,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打破了封建旧制度,积极吸收欧美的先进技术和思想、制度等。在这中间出现了许多新的概念,日本的先祖们将其翻译成了很符合日本说话方式的词汇。比如,"科学"一词,在日语中本来意指综合学科,在出现"science"一词时,日本启蒙思想家的西周将其解释为各种学问的综合,并将其译为"科学"。"电话"一词相传也是由日本传入中国的。1876年,贝尔发明的电话机传入日本,初时也与中国一样,直接采取音译称为"德律风",而第二年便有人将其译为"电话"。除此之外,"经济"、"文化"、"哲学"等等表示抽象意义的词汇也是由日本传入中国的。
由此可见,汉字虽由中国人发明,传入日本后,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渗透到了日本人的生活中,孕育了日本自己的汉字文化。
综上所述,日本与中国两国之间有着1600多年交流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日本曾学习过中国的先进文化,中国也曾向日本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我认为,两国之间真正健康的关系,不应该是一方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而应该是双方平等,互相促进。今后希望中日两国能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时,我也将为维持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
★ 发表风景
★ 发表资料
▲page
TOP
|